阿里山世界遺產 ( 蔡榮順撰文 )
阿里山檜林產業若經深度檢討、反省、管制、維護、復育、保存,仍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普世價值。金龍基金會在15年前投入研究,但後來中央及地方政府不重視而瀕臨夭折,到了近幾年才又另起爐灶,而我已心冷、退出江湖。
阿里山世界遺產 ( 蔡榮順撰文 )
阿里山檜林產業若經深度檢討、反省、管制、維護、復育、保存,仍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普世價值。金龍基金會在15年前投入研究,但後來中央及地方政府不重視而瀕臨夭折,到了近幾年才又另起爐灶,而我已心冷、退出江湖。
傳統工藝的使命感---李宗霖 ( 蔡榮順撰文 )
台灣傳統工藝由移民歷史、社會情境、師徒傳承、文化脈絡組構;傳統木雕工藝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是在地文化的表徵。300多年歷史的嘉義古城,遲至2017.7.29.終於成立第一個木雕社團:嘉義市木雕學會,是在地工藝界喜事,值得記述。
鄒族.獵場.阿里山 ( 蔡榮順撰文 )
鄒族的傳統狩獵是生計活動,也是文化行為。獵場與歷史遷移路徑有關,例如eiskiana石氏族獵場主要在玉山西麓的山區,包括現今的塔塔加、鹿林山、楠梓仙溪上游區域。
國際專家看阿里山 ( 蔡榮順撰文 )
台灣人認為阿里山有特色,而從全球觀點看呢?為避免關門自嗨,近日國際頂尖專家實地踏勘,結果我們感到興奮(因為有機會),同時也相當震撼,因為必須面對12項挑戰,包括3項不要、4項欠缺、5項需要,是一件大工程,蠻艱鉅。
北香湖女鬼巡湖傳奇故事 ( 蔡榮順撰文 )
文化部努力推動地方知識學,旨在闡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關係;藉以紀錄地方脈絡與發展,可能是跨歷史、跨文化、跨地域的知識。地方學範圍包括有形的景觀、建築、聚落、古物,以及無形的文化、宗教、習俗、生活、傳說故事等領域。
從陳澄波的畫作,研究紅毛埤的地景歷史 ( 蔡榮順撰文 )
陳澄波較為罕見的紅毛埤(蘭潭)作品,於2014年12月5日出現在故宮博物院: 藏鋒---陳澄波百二誕辰大展,該作品為木板油彩,尺寸: 21.5x27cm,年代不詳。民眾在小型水域旁悠閒釣魚,旁有紅土高地,為寫實的畫作。
清代台灣的西醫院:英安堂 ( 蔡榮順撰文 )
清代台灣就有西方現代醫院,1869年(同治8年)英國籍外科醫師馬雅各在台南“舊樓”創設西醫院,揭開台灣現代醫學序幕。19世紀基督教長老教會推行教會醫學,安彼得醫師(Dr. Peter Anderson)於1879年來台灣擔任舊樓西醫院第三任院長,並首創培育台灣醫師計畫,其中嘉義籍陳老英學成返鄉,在嘉義市總爺街設“英安堂”醫館,是嘉義第一家西醫院。到了日本殖民時代,取得“限地醫”執照,繼續服務。
台灣首座地震紀念碑 ( 蔡榮順撰文 )
1906年3月17日嘉義發生七級大地震,傷亡慘重。時值丙午年,史稱“丙午烈震”。災後日本當局立石勒文建碑,是台灣第一座震災碑,用以追思,兼有惜福意涵。
月光下跋涉的原住民長老
原住民文化充滿智慧,傳說“射日神話”獲得月亮,萬物得以生息。從觀測月相盈缺經驗,落實在生活中,是耕種及祭儀選定日期的參考指標。歌舞暢飲集會也選擇月圓夜,方便返家路況明朗。
從喫茶店到育生醫院
2017.5.21.嘉義“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出面關切,共同搶救嘉義市民生北路226號黃文醫院建築物,已由文化局列入暫定古蹟,暫停拆屋,值得大聲喝采。該建物於昭和年間經營喫茶店,能見證嘉義華都(美人鄉)歷史脈絡。民國47年黃文醫師改設為育生醫院,黃文對醫學、政治、公益貢獻良多,名人故居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荷蘭對原住民的功與過
1624-1662年荷蘭殖民台灣38年,“殖民”意即透過征服,佔有土地,取得統治權,對台灣原住民當然有許多負面事項,諸如領域霸佔,戰爭傷亡,武器鎮懾,優越與歧視,宗教迫害,人力壓榨,資源掠奪等。
歐洲人看台灣原住民
早期歐洲人初履福爾摩沙島進行硏究探索; 相對的,台灣原住民也以驚異眼光對歐洲人近距離觀察。台灣原住民見到紅髮白皮膚的歐洲人也相當好奇,會用手碰觸西洋人身體,撫摸外國人身上的肌肉,對衣物也拿起來試穿及試用,充滿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