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歐洲人看台灣原住民

    早期歐洲人初履福爾摩沙島進行硏究探索; 相對的,台灣原住民也以驚異眼光對歐洲人近距離觀察。台灣原住民見到紅髮白皮膚的歐洲人也相當好奇,會用手碰觸西洋人身體,撫摸外國人身上的肌肉,對衣物也拿起來試穿及試用,充滿新鮮感。

   歐洲人研究台灣原住民, 據比利時學者Christine Vertebrae的論述,從語言學觀點:台灣原住民屬南島語族;從人類學的身體構造而言,為馬來人或蒙古人種;從文化特性和習慣,與東南亞、菲律賓、印尼民族類似。有趣的是,福爾摩沙男子為了証明已經長大成人,而去紋身,獵人頭,斷門牙,離開家去住公共的集體大屋,採用極為痛苦的方式,來証明自己已經成熟成人。

    早期福爾摩沙被原住民稱為八崁北崁,是從馬來文名稱衍伸而來,當時台灣也被稱為北港(閩南音類似)。感謝臉友Ajussi Jia 提供<Taiwan Amis Language and Malay Language Words with same meaning >(台灣阿美族語和馬來語意思相近似的字)26則,顯示兩者有許多相似音義字。(詳見You Tube 線上)。就語言學分類,馬來語屬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亞語族。經過進一步爬梳資料,陳國棟教授曾指出,在1624-1662年間,荷蘭人的台灣檔案經常出現拿cangan (康甘)的織品當禮物媒介,例如1625年用15cangan向新港社交換(買到)第一塊土地(赤崁樓一帶),cangan 的字源應該是馬來文kainkain,為布疋的通稱。

    馬來西亞是歐洲人前來亞洲的中繼站,有如戰略基地。1511年葡萄牙人佔據麻六甲(今馬來西亞)數年後才到中國,日本。1602年荷蘭人組成東印度公司,也循類似航線,經麻六甲,再逐次到中國,台灣等地。據學術研究資料,不同族群分布廣,但許多語言彼此有顯著的親屬關係,形成的原因主要有4種演變模式:1、拓荒,2、分歧(孤立或隔離所造成),3、語言融合,4、語言替換(原住民語被外來語取代)。而語言替換的條件則為:1人口數量,2經濟發展( 如農業拓墾),3軍事優勢(統治),4遠距貿易(維生經濟)。
究竟台灣原住民語和馬來語如何連結,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