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393)
- Nov 02 Thu 2017 05:48
百年前熱門旅遊景點:嘉義杉池
- Nov 02 Thu 2017 05:42
李德和.張李德和.長谷川德和
- Nov 02 Thu 2017 05:38
平埔族男人的鬍鬚及男女的髮型
- Sep 07 Thu 2017 21:02
鄒族.步道.日本人的路
鄒族.步道.日本人的路 ( 蔡榮順撰文 )
20世紀初期修築阿里山鐵道,從山腳下的romasana(鹿麻產)登高至多林、十字路、二萬平,沿途穿越鄒族imucu(伊母祝)群及 tfuya (特富野)群的傳統領域,而鐵道沿線車站成為鄒族新交通節點,例如奮起湖站連結lalauya(樂野)社,十字路站連結 tfuya(特富野) 社以及lalaci(來吉)社的交通。
- Sep 07 Thu 2017 20:57
阿里山鐵道平遮那站的哀愁
阿里山鐵道平遮那站的哀愁 ( 蔡榮順撰文 )
阿里山鐵道是日治初期台灣最大的土木工程之一。悲慘的平遮那火車站距嘉義市北門驛約60.5公里,位於十字路站與第一分道(二萬平前方)之間。十字路至平遮那鐵道由大倉組承作,平遮那至二萬平由鹿島組承作,於1912年底完工。
- Sep 07 Thu 2017 20:50
陳澄波畫作:夏日街景
- Sep 07 Thu 2017 20:43
日治阿里山的信仰 ㄣ
日治阿里山的信仰 ( 蔡榮順撰文 )
世界遺產重視“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等三種關係,後者衍生出宗教信仰。1906年嘉義廳技師小笠原富二郎在阿里山森林中發現樹齡二千多年的超級巨木,認為該地為神宿之地,奉為神木;至1919年於神木旁(今博愛亭一帶)蓋阿里山神社,附有拜殿、本殿、社務所、鳥居,參道等。
- Sep 07 Thu 2017 20:04
嘉義市美術館死裡逃生
- Sep 07 Thu 2017 19:59
19世紀阿里山原住民
- Sep 07 Thu 2017 19:56
阿里山世界遺產
阿里山世界遺產 ( 蔡榮順撰文 )
阿里山檜林產業若經深度檢討、反省、管制、維護、復育、保存,仍具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普世價值。金龍基金會在15年前投入研究,但後來中央及地方政府不重視而瀕臨夭折,到了近幾年才又另起爐灶,而我已心冷、退出江湖。
- Sep 07 Thu 2017 19:51
傳統工藝的使命感---李宗霖
傳統工藝的使命感---李宗霖 ( 蔡榮順撰文 )
台灣傳統工藝由移民歷史、社會情境、師徒傳承、文化脈絡組構;傳統木雕工藝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是在地文化的表徵。300多年歷史的嘉義古城,遲至2017.7.29.終於成立第一個木雕社團:嘉義市木雕學會,是在地工藝界喜事,值得記述。
- Sep 07 Thu 2017 19:47
鄒族.獵場.阿里山
鄒族.獵場.阿里山 ( 蔡榮順撰文 )
鄒族的傳統狩獵是生計活動,也是文化行為。獵場與歷史遷移路徑有關,例如eiskiana石氏族獵場主要在玉山西麓的山區,包括現今的塔塔加、鹿林山、楠梓仙溪上游區域。
- Sep 07 Thu 2017 19:43
建設嘉義市公所的歷史恩人
- Sep 07 Thu 2017 19:39
國際專家看阿里山
國際專家看阿里山 ( 蔡榮順撰文 )
台灣人認為阿里山有特色,而從全球觀點看呢?為避免關門自嗨,近日國際頂尖專家實地踏勘,結果我們感到興奮(因為有機會),同時也相當震撼,因為必須面對12項挑戰,包括3項不要、4項欠缺、5項需要,是一件大工程,蠻艱鉅。
- Sep 07 Thu 2017 19:35
北香湖女鬼巡湖傳奇故事
北香湖女鬼巡湖傳奇故事 ( 蔡榮順撰文 )
文化部努力推動地方知識學,旨在闡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超自然關係;藉以紀錄地方脈絡與發展,可能是跨歷史、跨文化、跨地域的知識。地方學範圍包括有形的景觀、建築、聚落、古物,以及無形的文化、宗教、習俗、生活、傳說故事等領域。
- Sep 07 Thu 2017 19:28
從陳澄波的畫作,研究紅毛埤的地景歷史
從陳澄波的畫作,研究紅毛埤的地景歷史 ( 蔡榮順撰文 )
陳澄波較為罕見的紅毛埤(蘭潭)作品,於2014年12月5日出現在故宮博物院: 藏鋒---陳澄波百二誕辰大展,該作品為木板油彩,尺寸: 21.5x27cm,年代不詳。民眾在小型水域旁悠閒釣魚,旁有紅土高地,為寫實的畫作。
- Sep 07 Thu 2017 19:22
台灣原住民的植物觀:以鄒族為例
- Sep 07 Thu 2017 19:16
清代台灣的西醫院
清代台灣的西醫院:英安堂 ( 蔡榮順撰文 )
清代台灣就有西方現代醫院,1869年(同治8年)英國籍外科醫師馬雅各在台南“舊樓”創設西醫院,揭開台灣現代醫學序幕。19世紀基督教長老教會推行教會醫學,安彼得醫師(Dr. Peter Anderson)於1879年來台灣擔任舊樓西醫院第三任院長,並首創培育台灣醫師計畫,其中嘉義籍陳老英學成返鄉,在嘉義市總爺街設“英安堂”醫館,是嘉義第一家西醫院。到了日本殖民時代,取得“限地醫”執照,繼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