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里山鐵道平遮那站的哀愁 ( 蔡榮順撰文 )
阿里山鐵道是日治初期台灣最大的土木工程之一。悲慘的平遮那火車站距嘉義市北門驛約60.5公里,位於十字路站與第一分道(二萬平前方)之間。十字路至平遮那鐵道由大倉組承作,平遮那至二萬平由鹿島組承作,於1912年底完工。
平遮那屬崩塌地質,遇強颱易地滑走山,車站已多次漂移,外界許多形容詞,如鐵道之癌、消失的遺址、悲慘路段、祕境車站、永遠的大斷崖、西遊記的魔境、濁水溪殺手(因位於濁水溪集水區)。1913年8月購自美國28噸級shay 蒸汽火車(編號30號)於1914年2月11日試運轉時在該區翻車,車毀人亡(二萬平站旁小丘立有阿里山作業所技師:進藤熊之助紀念碑),悲慘的平遮那,令人心酸難過。
百年來在平遮那斷崖進行無數擋土牆、控制埧、枕木地基、排水溝、涵洞、隧道、土壩等治理工程,仍然遇大水則垮,地陷位移。民國49、51、55、58年...都有大災害,以98年為例,八八風災毀滅性破壞,政府編列10億元經費維修,並修築1公里長的人工隧道,迄今未能完工使用。近日林務局宣布7月3日起阿里山火車採郵輪式(跳站)分段行駛,避開平遮那路段,閃避[全線通車]魔咒,是合適的做法,顯現變革的新思維。
10年前我發表論文,建議該路段改用纜車,及全線泊車換車制,係基於百年天災記錄發現,應屬崩塌地質因素,並非詭異難題,不宜再迷戀“人定勝天”的虛幻。天災不可測,人禍跡可尋,災難不該被簡化原因,而要坦誠面對、頓悟、反省、變革。(平遮那於1965.6.1.更名為屏遮那)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