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台灣生活史精彩片段
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英國籍的甘為霖在台灣居住46年,精通台語,廣泛且深入接觸中南部的漢人、平埔族、山地原住民,撰寫台灣筆記50則,可窺見那個年代多元生活概況,是生活史的視角之一。
甘為霖(Willian Campbell )牧師駐台時間,跨越清末同治年及日據初期,其著作雖以傳教事務為主軸,但是內容有很多描述150年前台灣漢人生活樣貌、特殊民俗、平埔族與山地原住民慣習、清代官衙作風、日據時代交通建設,部分資料整理如后。
#南部平埔族大都能以福佬話溝通,有些兒童已能閱讀羅馬拼音,甚至以羅馬拼音來寫簡單的福佬話。但是北彰化(今神岡)較不普遍。
#沿山平埔村莊外圍,必須用欄柵圍起來,避免山地原住民突襲。從神岡往埔里路徑,須有平埔族武裝隊像打仗般的保護行走,因中途有獵頭族。事實上,原住民獵人頭行為,也在顯示「抵抗漢人與平埔族入侵其領域」的傳統立場。
#甘為霖曾住在嘉義市,紀錄當地有關居住鬼屋、道士爬刀梯、全市敲鑼打鼓對抗天狗吃月亮的月蝕、西門和南門居民展開石頭大戰等民俗,以及光緒4年(1878)嘉義知縣(史映奎)在某大廟(未寫廟名)開庭審理謀殺案,有約200兵士在場戒護之情況。
#當時中壢居民大都來自福建的漢人,只有少數客家人與原住民。而猫裡(苗栗)市鎮忙碌,居民大多廣東移居的客家人,勤奮的婦女已勇敢的不遵循裹小腳習俗。
#從安平港搭乘帆船前往淡水,但因為該季節澎湖海域不適合帆船利用季風北上,因而改繞南岬(鵝鑾鼻),航行東海岸,經過7天艱苦航行到達淡水。
「素描福爾摩沙:甘為霖台灣筆記」於1915年撰寫,是甘為霖親身踏走的田野紀錄,可做為台灣生活史的珍貴資料。2009年由林弘宣等3人漢譯,前衛出版。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