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舉人三兄弟及家譜正確性ㄐㄩ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台南有著名的父子檔「進士」,嘉義有三兄弟檔「舉人」-蔡廷懋、蔡廷炯、蔡廷槐。考取最高功名「進士」或次高功名「舉人」都不簡單,學界演算數據有趣又真實。

    清代科舉制度複雜,童生自行在私塾或書房誦讀初級教材後,若能通過3關的童試(1縣試.2府試.3院試),則取得當地生員(俗稱秀才)身份,名揚鄉里。秀才如能在3年的「歲考」都過關,則成為當地貢生。貢生如想赴福建省城報考舉人,需事先通過「科考」,才能取得報名資格。若能考取舉人之後,則可參加京城會試及殿試,期望獲得進士及第。

    清代台灣200多年來,總共產出秀才約11800人,其中有932人進一步成為貢生。台灣貢生再赴福建省城考取舉人只有279人,進而再赴京城在殿試取中進士則只有29人。據學界有趣的演算,200年來平均值,台灣每一年產出秀才59人、貢生4.66人、舉人1.39人、進士0.15人,可見能考上舉人及進士都很難得。

    一般在家譜、墓碑、祖先牌位常見「明經進士、雍進士、歲進士、例贈進士」,這些名稱都非真正的進士,而係在雅化或美化已歿的貢生或秀才。畢竟秀才或貢生已是飽讀詩書、學識淵博、有一定成就的人,當時雖然沒能考上舉人或進士,但受到鄉里尊敬,並獲當地官方免除勞役、免繳丁稅與糧稅、見地方官可站立對話(不須下跪)、若犯事時免被板刑;還可設帳授學,代寫書信,解決基本生存問題。

    嘉義「蔡公興」家譜內容,註記蔡廷懋、蔡廷炯、蔡廷槐三兄弟赴福建省城鄉試,考取「舉人」功名,是為正確資料。對照相關文獻:「福建通志臺灣府、嘉義管內采訪冊、雲林縣采訪冊、嘉義縣志人物志」都如實記載;嘉義市鎮南聖神宮保存清代石碑,「截選知縣蔡廷槐」列名於碑記中。

    清代家譜用手抄寫,數量不多。每隔幾代繁衍子孫多,則再手抄寫幾本分發;當時印刷不發達,長期下來,只有少數家中存有手寫家譜。附圖家譜係於光緒28年(1902)重修與重抄時寫序,到了大正2年(1913)重建祠堂時,再增寫序及抄寫。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