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果樹種原寶庫已歷百年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1918年,台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選定於北回歸線通過的嘉義,設置農業試驗所,進行水稻、甘藷,以及柑橘等熱帶植物試驗與培育,奠定台灣糧食與水果盛產基礎。「熱帶及亞熱帶果樹種原保存區」保存豐富的種原,是國家級的植物寶庫。

    百年來,日本及我國若干世代的植物研究人員,持續接棒實驗、育種與研發,譬如台灣咖啡、鳳梨、茘枝、龍眼、柑橘、酪梨...,都成功保存種原遺傳基質,延續作物基因的歧異性,據以開發出優良的品種,默默為台灣農業經濟奉獻。

    此外,陸續從世界各地選拔、引進熱帶及亞熱帶優質樹種,進行培育與研發。漫步在種原園區,有如置身於寰宇林園。外來植物概分為外來種及外來入侵物種,後者具有威脅性,必須防範;而前者如為計畫屬性,則有益於人類。文獻記載從1620年代起,陸續有不同族群的人移入台灣居住,同時將外地植物帶入台灣栽種,清代方志中的「物產篇」略有記載。

    據學界研究,1624-1945年間引進台灣的果樹常見的有;
1.荷蘭與西班牙時期: 芒果、蓮霧、釋迦、龍眼、波羅蜜、番茄、芭樂。
2.明清年代: 楊桃、柚子、食用鳳梨、咖啡(英商德記洋行引進)
3.日治時期: 咖啡、百香果、酪梨、可可、蛋黃果

    位於嘉義公園旁的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保存果樹種原已歷百年。初期創設的園區尚保留部分建物,其中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第二代辦公室,係興建於1935年,建物設計為左右不對稱的形式、赤褐色屋頂、粗面單色牆體、單邊拱型廊道,仿效西班牙別莊風格,視覺凸顯悠閒風情。園區一隅還有具特色的橄欖(情人)步道、羅望子(鹹酸甜)步道。(園區屬於學術研究與試驗基地,不開放參觀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