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木材城市增設公學校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日治初期,於嘉義北門城外建設東洋最大規模的製材所,促成工、商業人口匯集,當地居民的學齡兒童人數增多,因而新設的新高公學校,能為嘉義木材城市發展歷史做見證。

    1910年代起,日本殖民政府開發阿里山林業,帶動嘉義城市木材產業經濟發展,來自日本及台灣各縣市人口大量移居嘉義市,主要集中在製材工廠、北門火車站附近。製材工廠、北門車站等地點在清代屬於嘉義北門城外,人煙稀少,並無居民集村。

    1920年代,嘉義市已是台灣木材生產及交易重鎮,林業相關的行政作業與管理、製材、運輸、居住生活、宗教、休閒等機能發達。林業經濟效應帶動北門城外形成大型聚落,官方在北門火車站一帶陸續興建宿舍,包括幹部官舍:藤田村、檜意森活村(今名),職工宿舍:阿里山村、青葉寮。民間則紛紛在北門城內、外一帶,以及往北方向的埤仔頭等地設置木材商店、木材工廠經營。

    由於設籍在林業新聚落的家庭數量增多,為解決聚落學童教育問題,乃於1939年在阿里山林業鐵道北門火車站附近,增設「新高公學校」,校名源自學校地點屬於「新高町」而得名。至1941年臺灣總督府修訂「臺灣教育令」,將公學校改稱為國民學校。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