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工廠的輕便鐵道故事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早期歐洲的「馬車鐵道」,用馬匹拉動在鐵軌上行走的台車;日本人將「人車鐵道」引進台灣,用人力推押台車,以取代人力肩挑,或牛馬運送。
台灣的手押鐵道曾風行30餘年,除了軍方運糧、運兵用途之外,民間設立許多手押輕便鐵道會社經營,大都著重於物產運輸。日治時期嘉義郡的輕鐵會社多達8家,例如台中輕鐵會社嘉義出張所、中埔輕鐵會社、台灣礦業會社嘉義出張所、嘉義軌道會社、打北春龍輕鐵會社、梅子坑輕鐵會社、內埔子輕鐵會社…。(請參考2年前在臉書發表的「嘉義郡的手押輕便鐵道」)
此外,大型工廠需購入大量原物料、生產線使用大量燃料、產品出廠等,都因數量多且重量大,在工廠內部流程之間構築手押軌道,並延伸到廠外,連結至往火車站廣場的軌道。
當時嘉義火車站前方至少有二條手押鐵道,一條在大通(今中山路),一條在西門外(今仁愛路)。其中與西門外輕便鐵道連結的工廠有:
1. 嘉義酒廠(今創意文化園區)
2. 煉瓦會社嘉義工場(今嘉義市立美術館)
3. 嘉義電燈會社(今仁愛路台電變電所)
4. 內外食品鳳梨會社(今仁愛路靠近遠東百貨一帶)
---資料引自林務局阿里山林業鐵道及文化資產管理處出版「芬芳散策:一段從嘉義製材所開啟的日治時期嘉義之旅」書籍。
手押鐵道在重要節點設有「台車發著所」,做為軌道分流、會車、上下車之用途。在當時地圖上標示二處「台車發著所」,分別位於火車站前方的仁愛路口,及垂楊路與共和路口。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