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歐洲牧師英雄在台灣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1662年,鄭成功趕走殖民台灣的荷蘭人是國際大事。在荷鄭交戰過程,漢布魯克牧師被鄭成功指派攜帶勸降書給荷方,但牧師再攜回拒降書給鄭成功,在交戰雙方陣營的堅毅表現,被歐洲人譽為英雄。後來荷蘭史詩戲劇劇本說,鄭成功因而怒殺漢布魯克牧師,並納牧師女兒為妾,引發歷史與戲劇版本不同的爭議。

    1661年鄭成功登陸台灣,和荷蘭人打仗對峙的歷史,我於2年多前在臉書發表「鄭成功圍攻熱蘭遮城9個月」貼文,當時參考1660年代歷史資料,包括1.熱蘭遮城日誌/2.梅氏日記-荷蘭土地測量師看鄭成功/3.巴達維亞城日記/4.被遺誤的台灣-荷鄭台江決戰始末記/5.從征實錄/6.台灣外記/7.鄭成功史事研究...等書。近日康寧大學劉相君老師在我臉書留言,談到荷蘭悲劇史詩戲劇「Antonious Hambroek ,of debelegering Van Formosa」相關事項,研判牧師並非勸降失敗即被殺,以及鄭成功納牧師女兒為妾恐非史實。感謝劉老師提供資料。

    的確,早期史實常有不同角度的主觀和客觀說法出現,這正是歷史研究迷人之處,尤其詩文與戲劇創作,避免不了想像和渴望,為了凸顯特殊性,激發觀者興趣,而分別有簡化和誇張的必要。歷史故事原型常受戲劇編導而變形,無法完全拘泥於史實。如果戲劇安排鄭成功娶牧師之女為妾,顯現挫折、噩夢、悲劇結局,是典型的後設劇情。

    此外,歷史文本書寫者因身份、立場不同,而有選擇性記述,美化或醜化的偏頗,企圖掩飾責任或功過。例如「被遺誤的台灣」一書,無疑在辯護末代荷蘭台灣長官並未失職,對「誰弄丟了福爾摩沙」,「不得已才投降」,有諸多單向的主觀說詞。但對照正反的爭議,映照出不少值得咀嚼的空間,提供相當有趣的歷史思辨機會。

  註:牧師Hambroek的譯名有:亨布魯克、漢布魯克、范無如區(閩南音)。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