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嘉義市太保樓的重生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清代官位最高的台籍官員王得祿,建設嘉義城垣有功,民眾感恩於心。日治初期大地震毀壞城牆,民眾移用東門城樓木料,於嘉義公園重建亭樓,命名為太保樓,以紀念王得祿。

    出生在嘉義的王得祿(1770-1842),於林爽文事件時,招募義勇協助清朝平亂,被擢升為把總、千總(清代武職名),後來歷經多次海戰,一路升官,從守備、副將到總兵,1808年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年僅39歲。又因軍功累加,而連續獲賞太子少保、太子太保榮銜。王得祿的故鄉被命名為太保市,即此緣故。

    1832年發生張丙事件,嘉義城被圍攻破壞,又逢霪雨,導致多處坍塌。1933年王得祿率子王朝綸號召捐款,及參與修建嘉義城,於三合土外緣,加砌14寸的磚石,並增礮臺,築月城,嘉義城更形鞏固,民眾感念。

    日治時期嘉義發生多次大地震,包括19044月(6.1級)、190411月(6.3級)、19063月(7.1級)、19064月(6.6級),嘉義城垣及南、西、北城門全塌,只留東門城樓。嘉義市街震災嚴重,反而促成市區改正加速進行。1915年拆除東門,原址改設為東門趾圓環公園,城樓殘餘建材,搭建於十九公廟旁。

    據耆老傳述,重組的城樓後來一再搬遷,戰後重建於嘉義公園側,命名為太保樓。但是老照片會說話,近幾年陸續出現老照片及寫真畫作,顯示太保樓已於日治時期重建於嘉義公園,至少早在1920年代,而非戰後。

    文史研究工作,在於如果發現新史料,且足以佐證真相,則能及時研究更正,讓闡釋更趨近史實。1920年新高寫真館方慶綿拍攝嘉義公園太保樓影像,於2010年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出版品刊登。日治時期嘉義中學校學生在公園太保樓合影(未註明年代)影像,於2013年嘉義市文化局出版嘉義寫真第五輯刊出。兩張老照片都佐證日治時期太保樓已設置在嘉義公園,並非戰後才重建於公園。

    此外,日籍畫家矢澤一義於1941年在嘉義公園寫繪太保樓,畫作題名為「夏時綠蔭」,參加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比賽入選得獎。從老照片與寫實畫作研判,耆老所言,或許意指:戰後,又將太保樓重加修葺。(另有關矢澤一義的畫作在府展得獎事蹟,林榮燁先生已完成研究初稿,近期將發表在全國相關社團臉書,「嘉義美術史料筆記簿」臉書也會貼文,敬請期待。)

    太保樓格式屬漢式建物,屋頂為上下兩層的重簷歇山頂;屋脊設計翹燕尾脊,象徵官宦權位,尤其誇張的翹高,符合王得祿為一品官階的身份。1971年因舊材腐朽而拆除,太保樓改建於公園內,為鋼筋水泥建築,至1998年拆除建物。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