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蔡公興家族的科舉旗桿座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古代如能考中科舉,家人會在宅第(或祠堂)前設置石旗桿座(石楣桿座);考上進士者豎石柱,考上舉人則豎木柱,用以光耀門楣,激勵大眾努力向學。後來放寬到貢生等級,建材也不拘,並可推恩至其父祖的墳墓前豎旗桿。
嘉義民雄崙尾(今溪口)蔡允勤的後代,於清乾隆與嘉慶年(1792-1798)、七年之間,家族有蔡廷懋、蔡廷炯、蔡廷槐等三位堂兄弟陸續考中舉人;嘉義縣志-社會志將蔡廷槐家族列為清領時期「嘉義地區五大權力家族」之一。台灣地名辭書記述嘉義「民雄覆鼎金」地區,由崙尾蔡姓家族拓墾而得名的故事。蔡廷槐出仕湖北知縣也出現在嘉義市鎮南聖神宮前的石刻碑記中。
清代位於嘉義民雄北斗地區的蔡允勤(又名華儉、純篤)墳墓前豎立科舉旗桿,屬於少見的「旗桿墓」;據耆老回憶說,因為「旗桿」兩字的台語類似「豬肝」,當地小孩都暱稱為「豬肝墓」。1980年代當地蔡家祭祀公業大片土地(含墓地)被官方徵收使用,祖先墳墓則遷回崙尾袓厝旁。據我個人印象,遷移後好像有保存已折斷的旗竿座,放在祖厝空地。
最近文史界朋友討論台灣現存科舉旗桿狀況,恰巧彼此有通聯。近日蔡榮順專程回到祖厝祠堂及袓墓膜拜,壁堵有1913年蔡公興祠堂重建落成時由曾祖父蔡坤元擔任總代的記事留存,也在牆外看到平放兩件已替換的乾隆年間舊墓碑,以及一片科舉的夾旗桿石座,但因年代太久,幾乎已完全剝蝕風化;該片旗桿座頂端呈現微尖弧形樣式,中間有一個孔洞,此外似難再辨識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