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南師範分校設在奮起湖

             撰文: 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二次世界大戰末期,1943年美國軍機持續對台灣全島轟炸,1944年台灣總督府發佈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強迫居民疏散至郊區。台南師範學校選定在嘉義奮起湖設置分校。

    日本殖民時期,奮起湖隸屬台南州嘉義郡竹崎庄,是阿里山鐵路的中繼大站,當時獲選為分校校址,主要考量3因素: 1.非瘧疾區、2.附近有國民學校可實習、3.糧食可解決。

    1920中期之前,瘧疾是台灣十大死因的前3名,爾後逐年下降,但是台南州罹患趨勢突然上升,1939年死亡達1216人。台南師範選擇疏開學園地點,在非瘧疾區設分校為首要條件。當時認為傳播瘧疾的病媒蚊多在低海拔區域生存,而奮起湖海拔高度1403公尺,應屬非瘧疾區。

    台南師範學校旨在培養教育師資,師範學生畢業前最重要的是教育實習。當時奮起湖已有1930年創立的奮起湖國民學校(前身為小學校,供日籍就讀),及1934年創立的奮起湖南國民學校(前身為公學校,供台籍就讀),而且附近另有拉拉烏雅教育所(今稱樂野,供鄒族兒童就讀),可滿足師範生實習課程,符合教學需求。

    糧食方面則較缺乏,當地主要生產竹筍、馬鈴薯、佛手瓜、野菜,學生須實施勞動教育,栽種食物,自給自足。當然也要自己生火煮飯燒菜,學習自力更生。

    1945年考取南師女子講習科90人,依規畫須至奮起湖疏開學園」分校就讀,但因位置偏遠,只有45位學生報到(包括日籍與台籍),而進駐奮起湖分校的教職員與眷屬約50人。學生在克難環境中,完成戰時1年學程畢業。

    據安倍明義在「台灣地名研究」書中撰寫,光緒初年(1875)林梓夥同多人到附近採集山產,建立奮起湖最早的聚落(即下腳店仔,今暱稱老老街)。南師「疏開學園」分校位置於此區域的奮起湖國民學校附近,在300坪土地上興建5棟宿舍,另彈性借用國校教室支援。

    日治時期奮起湖相對繁榮,有學校、神社、情色餐飲店,台籍與日籍人口多。(請參閱臉書專頁嘉義金龍文史遊誌」: A3-24「阿里山奮起湖的造林事業,發表於2019.4.19.)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