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期平埔族的鬍鬚美學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17世紀歐洲人及18世紀清代畫家對台灣平埔族繪圖,平埔族人都沒有鬍鬚,當時的美學認為鬍鬚是邋遢、不潔、野蠻的象徵。後來從時尚流行角度,留鬍鬚被做為陽剛、成熟、身份地位的流行意象。不同世代有輪流翻轉現象。

    台灣平埔族人也長鬍子,早期古籍有不少鬍子的記載,在周鍾瑄的「諸羅縣志」、郁永河的「裨海紀遊」、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等文獻都看到相關資料,例如:『無髭髯,毛附體者盡拔之』。『人無老少,不留一髭,並五毛盡去之』。『老翁似女女如男,男女無分總一般;口角有髭皆拔盡,鬚眉卻作婦人顏』。

    當時平埔族人拔鬍鬚的慣習,事出有因。「臺海使槎錄」有解釋:『拔髭鬚,名心力其莪莪,愛少惡老,長鬚者雖少亦老,至頭白不留一鬚』。大約是說: 喜歡年少的青春樣貌,厭惡長鬍子的老態;留鬍鬚的年輕人看起來有老樣,所以到了白頭髮的老年,仍然不留鬍鬚。

    “愛少惡老”,容貌保持年輕,是當時平埔族的生活習俗,也是早期平埔族人的生活美學。現今多位影星及NBA球星,流行帥氣或霸氣鬍子;「嘴上無毛,辦事不牢」真的嗎?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