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七世紀台灣拓墾先驅: 蘇鳴崗                    蔡榮順撰文

    1630年代,荷蘭當局鼓勵漢人來台灣從事農耕,除了甘蔗和稻米為大宗之外,靛青與大麻收穫尚可,而初期栽種煙草、薑、土茯苓、棉花則欠理想。靛青(亦稱藍靛、藍草)可做為布匹染料,相傳婦女和小孩穿著靛青色衣服,有保平安作用,同時靛青也有清熱、解毒等藥用價值。大麻可製繩、帆布、衣服、大麻煙,大麻油則可治頭痛、皮膚疹。土茯苓具療效,可治療天花、痲疹、梅毒等病。

    1636年荷蘭當局邀請蘇鳴崗(Bencong)HambuanJaumoCambingh4位華人領袖來赤崁定居,此4人有組織的、正式從中國大陸招徠大批漢人,到赤崁從事農墾,從漢人角度觀察,是台灣開拓史的先驅。蘇鳴崗被立傳,有完整的生命史,其餘3人的真正身分、背景,仍如謎樣人物。(有學者不排除Hambuan是廈門紳商林亨萬,但反對者不少,迄無定論)

    蘇鳴崗(1580~1644)福建泉州同安人,年少赴印尼拓墾及經商,成為當地華人領袖。荷蘭統治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時,被任命為首任"甲必丹"(Capitan),有處理華人民政之權責。1636年卸任,移居台灣,在赤崁修建漂亮的石屋定居。

    蘇鳴崗拓殖成功,甘蔗和稻米豊收,其農墾作業方式成為大員商館的農業策略,影響台灣長遠的農業經濟。1639年蘇鳴崗返回巴達維亞,1644年逝世。

    2008年印尼成立[甲必丹蘇鳴崗基金會],並考證、修復其陵墓,至2012年落成,列為歷史古蹟。爾後每年在陵墓古蹟舉辦儀典,我國駐印尼經貿代表團都參與活動。

    17世紀漢人的台灣開拓史如果缺少開拓先鋒: 蘇鳴崗,就像是一個缺口,不是完整的台灣史。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