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龍眼乾外銷貿易故事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台灣海島經濟依賴進出口貿易;400年前荷蘭人佔領台南地區,從事「試辦貿易」,是台灣出現在全球貨物銷售舞台的起點,成為世界商業貿易網絡的重要節點。從清代中期至二戰前,龍眼乾是台灣外銷重要產品之一,其中以嘉義的份量最重。

    1800年代開始,台灣從清朝嘉慶年起約100年間,龍眼乾外銷福建、廣東、寧波、上海、天津等地,清末開港後並遠銷到美國,成果輝煌。龍眼乾又稱福員、桂圓;龍眼樹生長在熱帶與亞熱帶,台灣主要種植在中南部,而以嘉義最盛。福員有滋補強身、益脾護心等功效,是中醫藥的一味,更是民間製作糕餅、鹹或甜食品、坐月子餐、煎蛋、麵線常用的配料。

    龍眼乾外銷能賺進大筆金錢,清代從業者以嘉義賴時輝最著名。賴家將福員以船運至寧波銷售,返航時則購買中藥材返台銷售;福員及中藥材兩類一出一進買賣,成就賴家基業。(註:賴時輝後代許多名人,例如賴世英、賴世觀、賴雨若、賴惠川、賴子清及多位醫師)

    清代台灣進出口商籌組同業團體稱為郊,或稱商郊、行郊。1847年嘉義「八獎溪義渡碑記」可見到布郊、糖郊、福員郊捐款。1862年戴潮春事件時,嘉義民間主動出錢出力成立「聯義局」保衛家鄉,福員郊也是成員之一,從商賺錢也參與地方事務,奉獻公益。

    清代臺灣龍眼乾外銷榮景延續到日治時期,「嘉義福員郊」同業團體為了處理來自台南、鹿港、笨港、朴子等地商人在嘉義搶購福員(龍眼乾),而設立「福員郊公所」,「憑公較量,以杜爭端」。

    據臺灣日日新報1898.7.21.第五版報導,嘉義盛產福員,「每年處暑到小雪百日之間,舉國若狂」,福員「堆如山積,擁塞街道」...台南郊商紛紛到嘉義「樹幟設場以待採買,亦有預放價金,約首期償貨奪標」,龍眼乾貿易盛況可見!(註:對該報導的形容詞「舉國若狂」訝異?)

    除了清代嘉義賴時輝之外,日治時期嘉義經營龍眼乾外銷致富的兩個大家族似乎被遺忘了?其一是規模最大的泉利商行陳際唐,父子多次分別赴上海、蘇州、杭州、福州、香港,以及日本神戶、大阪、京都考察經營龍眼乾市場。據記述資料,泉利商行輸出龍眼乾曾佔全台半數以上紀錄。

    另外,嘉義劉闊家族長期經營筍乾、龍眼乾等山產外銷;劉闊的次子劉傳能常赴上海、香港考察經營。(註:劉闊家族有多位名人,例如劉傳能-媒體,劉傳來-醫師、民代,劉傳明又稱劉明-礦業)

    據總督府1909-1919統計資料,嘉義地區栽種龍眼樹棵數/龍眼收穫量佔全台比率為:190932萬棵/45.3%191030.6萬棵/72.9%191126.5萬棵/63%191823.9萬棵/55.6%。嘉義位於北回歸線上,適合龍眼樹生長、種植棵數最多,收穫量為全台最大,福員外銷最多。

    戰後中國大陸自行發展龍眼乾產業,泰國、越南也積極外銷出口,台灣龍眼乾在國際低價競爭下而失去外銷市場,只剩國內自用的少量需求,龍眼乾外銷貿易畫下休止符。據2022年農委會統計,台灣現階段龍眼樹種植面積以台南3678公頃為最多,台中種植2185公頃居次,嘉義縣市只約2000公頃。

    當代一般台灣人對於龍眼乾沒有特別認知,其實早期就有「北人參、南桂圓」說法(桂圓就是龍眼乾)。在古書「廣雅」及「群芳譜」都介紹龍眼又名「益智」;南北朝詩人劉孝勝則稱呼龍眼為「聰明丸」;「本草綱目」註明:龍眼(乾)味甘,開胃健脾,補虛益智。--(因效果強,每日只宜適量食用)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