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嘉義製材所焙房探究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1914年開始運轉的嘉義製材工廠,配置當時美國最先進機械,製材流程自動化,產能為東洋第一,目前仍遺留許多歷史建築。長期以來學術界有多件調查研究案,唯對於廠區的「焙房」欠瞭解,尚待探索解密。

    製材廠區相關建物主要有貯木池、製材室(大剖與中剖)、仕分場(材品分類與整理)、乾燥室。製材後將材品乾燥作業,屬於製材產業鏈重要一環,大家熟知嘉義製材所有一座大型前進式乾燥室,其實還有一座RC構造的小型隔室式乾燥窯,在2004年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四棟歷史建築調研案已清楚揭示(本人為5位審查委員之一,印象深刻),而焙房並未被列入該調研案指定範圍。

    在焙房基地位置方面:據個人早期研究,1941年第一代製材工廠遭地震震毀前,因已有兩座完善的乾燥室,沒必要再設簡易型木屋焙房,遍查文獻都無焙房資料。經套疊製材工廠實測圖與地圖,發現焙房地點是第一代製材工廠後面的仕分場(仕譯場),為木材剖切後的材品分類與整理場,或鄰近有波浪狀屋頂、四周無牆壁的天然乾燥場。

    2015年玉山一村焙房的調研案,受訪耆老都不瞭解焙房歷史與功能;執行案廠商也說查不到文獻記載,但有提供外地的仕譯場照片,認為和耆老口述情景相似,而推斷和木材乾燥有關。此說法太籠統,難以信服;因為木材乾燥法有人工及天然乾燥兩種,人工乾燥法需配置複雜設施於RC建物的密閉空間作業;而天然乾燥法則有露天型及屋頂型(無牆壁)兩種,其中的屋頂型乾燥場和仕譯場的有屋頂、無牆壁之形狀類似而已,用途相異。

    幾年前在農學院服務的朋友A君來嘉義,我引導參觀大乾燥室與小乾燥室(小乾燥窯請參閱2020年「嘉義金龍文史遊誌」臉書:尋獲百年製材廠乾燥窯),以及焙房。朋友說「焙房」或稱木材烘烤房,雖也配置鐵管、水槽、煙囪,進行溫度、濕度通風等作業,但因屬木造屋,密閉效果欠理想,要控制高溫、適當濕度都不易精確;或許適合小剖、薄或較小成品放置,將木料烘烤,可避免久潮發霉,能有助於存放功效。(朋友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後來,A君又提供1946年長官公署接收台拓林業部嘉義出張所清冊顯示,林務局接收焙房二棟,其中一棟69坪木造「堀立式」平房,另一棟15坪屋頂蓋瓦片的木造平房,共計84坪。堀立式木屋係直接在土地上立柱,沒在地面鋪石或水泥。核對2015年玉山一村焙房調研案住戶口述:「焙房未改建宿舍前,並未鋪設水泥地板」之情景一致。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