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善加利用伏流水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16個字形容台灣地理環境:「山高.坡陡.地狹.土薄.雨驟.水急.風狂.溪淺」,易發生土石流災難,以及缺水困境。

    為避免缺水,須將水資源整體運用。地表水的河流、湖泊、沼澤可規劃水庫、埤圳;地下水可在適當地點開發水井。介於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的「伏流水」,當然要善加利用。

 

    「伏流水」不是新名詞,古人1500年前撰寫的《水經注》記載:「《山海經》曰:鼓鍾之山,帝臺之所以觴百神,即是山也。其水重源又發,南至西馬頭山東截坡下,又伏流南十餘里,復出,又謂之伏流水,南入于河。」

 

    日本人殖民台灣時期,就有運用伏流水資源(亦稱湧泉水、濆泉水)。戰後台灣有幾項伏流水工程,但各地沒有被重視,並未積極調查。平時的伏流水就宜善加規劃,此刻面臨水荒,伏流水當然是重要的資源之一。

 

    許多縣市有伏流水,每個人都要關心故鄉的水資源運用。嘉義八掌溪及牛稠溪的主流與支流附近,或許有不絕的伏流水?!期待各地的伏流水被普遍調研、開發,善用資源以解決民困。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