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葉璨榮傳承補碗鋦瓷技藝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瓷碗破損,棄之可惜,可找匠師修補。數十年前台灣仍有肩挑「鋦碗擔」的匠人沿街服務,後來因瓷器快速發展,壞了就丟,不再修復,鋦瓷手藝幾乎消失。

    珍貴或紀念性的瓷器破損,令人心疼;而且現代審美觀念改變,認為修補鋦釘的痕跡,或採日本流行的金繕方法填補裂縫,是另類的美感。讓舊物和缺損的陶瓷再現新生,賦予其嶄新意義,再造傳統工藝新價值。

    10幾年前,大陸鋦瓷匠師王振海(王老邪)獲聘來台講學,掀起學習熱潮。故宮博物院、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都和王老邪就鋦瓷技藝交流。嘉義葉璨榮受到王老邪來台講學啟發,再先後拜師張睿峰與陳高登,已成為嘉義鋦瓷與金繕達人,瓷器修復術後繼有人。

    鋦瓷需要一定的工具和繁複手藝,先使用金剛鑽在裂縫兩側鑽細孔,再以「ㄇ型」金屬釘植入兩小孔,有如訂書釘釘著兩塊碎片;因鋦釘是用金子混合製成的原料,能高度延展,熱脹冷縮,讓瓷片之間不留縫隙,滴水不漏。

    鋦釘補瓷技術在世界各國流傳歷史久遠,宋朝「清明上河圖」有挑擔的鋦瓷匠人;日治時期出版「臺風雜記」記載台灣的釘陶工「用小錐穿穴其兩端,以金屬補綴之」。另在「安平縣雜記」也記載補碗匠人「以銅釘兩邊,綰之使不相離」。「台灣風俗誌」記載台灣補碗補鍋業「將陶瓷器的破片接合,兩邊各鑽小孔,用金屬交釘釘住,接好的陶瓷器一點都不會漏水。補鍋即破洞或裂開的地方,用銑水(溶解的製鍋鐵)補合」。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