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 交趾陶的憨番 }  B1-1

 

交趾陶遠溯自漢綠釉、唐三彩等一脈傳承而來。19世紀初,泉州、漳州、潮州、汕頭的[廟尪仔]工藝傳入台灣,日治時期被普遍叫名為交趾陶。台灣交趾陶第一位文獻可考的匠師是嘉義籍的葉王(1826-1887),被尊為台灣交趾陶的開基祖。

 

葉王的作品精良,題材廣泛,造型生動,釉色溫潤典雅,其中[ 憨番扛廟角 ]建築裝飾甚有特色。閩南人稱呼外國人為番,匠師將異族安排在寺廟的山牆伸出栱頭處做裝飾,馱負重物狀,既勇猛、憨厚又辛勞,有如扛起寺廟的一角。憨番的姿勢或採肩馱、雙手扛物、單手撐抬等承重的辛苦狀,民間解說其意涵多重,例如顯示漢人的優越感,或懲罰荷蘭番侵入台灣,或象徵台灣經濟佳,早有能力聘外勞做粗工。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交趾陶 工藝
    全站熱搜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