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羅縣署變遷小考                          蔡榮順撰文

    距今約400年前的荷蘭據台時期,嘉義是平埔族諸羅山社(Tirosen)的社域。入清後,1684年設諸羅縣治於諸羅山,但虛有其名而無實,縣署暫置於佳里興(今台南佳里),時間長達20年之久。

    首任諸羅知縣季麒光認為: [諸羅山土磽地瘠,有番無民,勢不能遷民以就縣,亦不能有縣而無民……],乃於佳里興設臨時縣署。不只季麒光未到諸羅山履任,1684~170420年間,另5任知縣:樊維屏、朱道中、張王尹(2字併成1字,單名)、董之弼、毛鳳綸等,都僑居外地。此外,當時諸羅縣文廟也設於目加溜灣(今善化),諸羅山(今嘉義)的建設或發展未受重視。

 

首任經營諸羅縣的季麒光

    季麒光,江蘇無錫人,康熙15年進士,初任內閣中書,後出任福建閩清縣令,康熙23(1684) 調派為諸羅縣令。著作文稿甚多,因係入清首任,特具歷史研究價值。

    來台開創縣政,[頭紛緒錯,如理亂絲]。季麒光"愛民苦心,為民苦命,定新闢之章程,實心實意為民、番"。在國計民生方面,由於明鄭時期之稅制繁,稅額多,季知縣極力向上爭取暫免稅(或減稅),包括鹿皮數、贌稅、鹽、糖、渡船、店舖、牛磨、蔗車、稻粟、捕魚、入港貨物、僧與道、人丁等稅。

    季麒光的文稿早就散佚,湮滅不復見,只有少數留傳。10餘年前學術界才在廈門大學、廈門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處尋查、發掘和整理,其中與台灣相關如: 蓉洲詩稿、蓉洲文稿、東寧政事集、台灣雜記,可窺見入清初期諸羅縣樣貌。

 

孫元衡新建諸羅縣署

    諸羅縣第7任知縣宋永清於康熙43(1704)[奉文歸治諸羅山],知縣及署參將徐進才、儒學丁必㨗等文武職官都到諸羅山履任。歸治後,宋知縣在諸羅山已擇妥地點,預備興建縣署,但因朝廷已派令毛殿颺為第8任諸羅知縣,建署乙事乃交由新任者接續,沒有想到毛知縣到任[未數月,卒於任],只好交由第9任知縣孫元衡辦理。

    1706年孫元衡完成縣署興建,並撰寫〈新建諸羅縣署記〉一文,說明前因及概況。從此之後,到諸羅山履任的知縣有新建的公堂使用。

    但《嘉義市文獻》第24期第16頁竟然寫成[ 周鍾瑄之前的諸羅縣令都未真正到諸羅山履任 ],這是錯誤的敘述,很不可思議的錯誤。事實上從第7任宋永清開始,至第14任知縣劉宗樞都在諸羅縣署辦公; 周鍾瑄是第15任知縣,如果說成首位到諸羅山履任,也真的差太多了,太離譜了。錯誤的文獻資料,請勿傳抄或引用。

附記:撰寫本文原因:林姓友人告知[嘉義金龍文史遊誌]臉書專頁編號A2-2《諸羅縣署暫置佳里興20年》文中提到季麒光及另5(6)知縣未到諸羅山履任。但對照《嘉義市文獻》2416頁的說法不同,不知何者錯誤,需修正。基於文獻內容以"正確為第一要務之理念,撰寫本文及附古文影像做為論證。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