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阿里山奮起湖的造林事業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日治時期奮起湖曾經相當繁榮,除了廣為人知的阿里山鐵道最大中繼站之外,也是重要的造林基地,且是樟腦事業據點,在車站附近設有樟腦巡視所(腦館)。此外還有小學校、神社、情色餐飲店。

    早期奮起湖屬鄒族獵區,但並無原住民村社聚落。據資料顯示,漢人大約在日治前20年才遷居奮起湖山區,起初由林、翁、郭、陳姓共5戶前來拓墾。日治時期將奮起湖劃為官有林野,編成伐木區及造林地,加上阿里山鐵道車站之因素,而迅速發展成繁榮山城。

    許多日本籍家庭由於營林及鐵道工作而在奮起湖定居,因此設置有專供日本小孩就讀的奮起湖尋常小學校,比1934年竹崎公學校奮起湖分教場(供台灣小孩就讀)成立時間更早若干年,當時居住在奮起湖車站附近的日本人比住竹崎的日本人還多。

    設置神社有相當條件,包括信徒人口數、當地有名望的居民發起、民眾捐款能力、祭祀經營人力。奮起湖設有神社,目前仍留存神社的基座平台和石階遺跡。從奮起湖神社觀察,雖然位居偏僻山區的小聚落,但日籍人口聚集、有高階職務的居民、地點重要性等等都有一定象徵意義。

    奮起湖是阿里山林區重要的造林基地,資料顯示1910~1944在阿里山採跡地共造林3109公頃; 1911年在奮起湖已開始栽植扁柏五甲地,大正年間在奮起湖專設廣葉杉及吉野杉造林地(圖檔)。戰後運用美援經費,1951年也選定奮起湖開闢造林用途的苗圃(圖檔)。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