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回歸線標塔建置年代錯誤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蔡榮順

    北回歸線是研究地理科學的基本知識。台灣有超過268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為全世界高山數量最稠密的島嶼之一;再加上海洋黑潮,以及大氣環流季風交錯,在北回歸線通過的台灣地區,造就動物與植物特殊性,形成獨有的生態環境資源與地理。

    1908年日本人在嘉義縣水上鄉豎立北回歸線標塔,100多年來,標塔歷經多次改建。其中第二代標塔,近20年來官方出版品都沿用1998年嘉義市天文協會發表的“1921年重建”之說法。近日,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研究陳澄波的北回歸線立標畫作,發現第二代北回歸線標塔係建於1915年。此史料引用自1916年出版的“台灣名勝舊蹟志”第308-309頁。1918年出版“台灣拓殖畫帖”,也有第二代北回歸線標塔照片。

    經翻閱嘉義北回文教基金會1998年出版“北回歸線專輯”內容,由嘉義市天文協會幹部撰寫文章指出,建於1921年的說法係參考洪東發耆老在1988年個人筆記附註資料:“民國6年毀於風災4年後日人用竹子重建”。因沒有標點符號,而被解讀為毀於民國6年(1917),4年後(1921)重建。

    此外,第二代標塔建材方面,早期說是竹子做的,1998年水上鄉賴漢江耆老說是木頭做的。當時天文協會將某張老照片掃描放大觀察,判斷係木頭材質,而用鋼絲捆綁,看起來像竹子。建材說法不一,是否竹製標塔損壞,另再用木頭製作?則第二代標塔又有前期、後期之區別?尚待研究。

    過去因欠缺第一手資料佐證,而引用耆老口述。如今既然找到史料,需及時更正,讓闡述更驅於史實。(感謝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的研究與提供資料)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