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日治嘉義監獄的防護線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蔡榮順

    為防止囚犯逃脫,監獄規劃首重地點環境的區位選擇,以及獄內封閉空間配置。嘉義舊監獄封鎖防線設計,由內而外有6道關卡,及4個中介空間管制,構成層層防線,尤其入口大門前的河圳,自然形成阻隔,屬於地理的特殊性。

    1919年興工起建的嘉義監獄,地點選擇於嘉義市東北方郊區:台斗坑209番地,當地地標為太平祠、萬善祠及大片墳場,兩祠廟分別在河圳東西兩側。

監獄大門設於河圳旁,進出監獄必須行經橋樑,以橫越河圳,也具有管制效果。據文獻記載,日治時期該橋稱為明倫橋,戰後則改稱明德橋。後期拓寬維新路,橋樑已消失。監獄門前的河圳係清康熙年修築的農田水利設施(今稱北排),當時有跨越水域的“太平橋”,道光年的“重修太平橋捐題碑記”尚存。[參閱“嘉義金龍文史遊誌”臉書專頁2016.8.3.發文:《太平祠、太平船、太平橋小考》(之2]

    監獄用地內原有萬善祠,乃權宜遷至監獄農場外圍。監獄對面的太平祠是乾隆年設立的古廟,源自清代太平船制度,是台灣移墾社會特有的政策,甚為罕見。[參閱“嘉義金龍文史遊誌”臉書專頁2016.7.30.前述篇名(之1]。監獄和對面的太平祠在民間信仰及人心安撫方面有相當連結,當時囚犯出監或家屬探監,太平祠扮演撫慰心靈的據點。尤其監獄用地的萬善祠是基地大片墳場的祀主神,如今萬善爺牌位已從農場外圍移到太平祠合祀,在民間信仰不可或忘。

    從嘉義舊監獄及太平祠的歷史脈絡,能見證嘉義城市一、二百年的發展狀況。監獄與太平祠相鄰,似乎牽動對人的生存為善與生命禮俗有諸多啟發。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