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現代教育始自祠廟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蔡榮順

    台灣清代教育地點在寺廟、祠堂、書院、民宅,日治初期開始實施現代化初等教育,1896年在台灣14處設立國語傳習所,教授日語。1896年嘉義國語傳習所設在三山國王廟(今成仁街142號),區分甲乙兩科,甲科招收15-30歲台灣人,修業一年;乙科以8-15歲學童為對象,修業4年。至1898年,傳習所學生144人,包括甲科56人,乙科88人。

    1898年開始執行公學校令,將傳習所學生轉移到公學校就讀,傳習所同步廢除。但因尚無校舍,公學校學生仍借用三山國王廟上課。

    從嘉義國語傳習所甲科結業學生大多到公務機關與實業機構任職,或擔任通譯工作,對城市發展很有貢獻。例如嘉義區長蘇孝德、嘉義籍第一位西醫林玉書、嘉義銀行董事鄭作型、街協議會員方展玉...等人。

    三山國王廟創設於乾隆17年(1752),歷史古廟兼做新式教育發跡地,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可惜在日治後期1938年的寺廟廢合案,被日本人強制拆毀,廟產沒入“濟美會”管理。好不容易等到1958年,法院判決“濟美會”將寺廟發還民間,三山國王廟卻又陷入複雜的廟產爭奪糾紛。如今大部分土地已輾轉變賣,原有神明一直侷促小屋內,可惜!可嘆!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