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樹研究基地在嘉義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蔡榮順

    加非、茄菲、可否、珈琲(音同閩南話的加倍),都曾是coffee(咖啡)的稱呼。台灣最早在台北種植咖啡樹,但無疾而終。日治初期在屏東試種成功,但因緯度以北回歸線最適合,後來研發基地設在嘉義市。

    台灣咖啡樹栽培始於1884年(清光緒10年),由英國“德記洋行”引進,種植在台北海山鄉、文山鄉一帶,但後續未發展。當時台灣人稱coffee為“加非”。日治初期,總督府殖產技師田代安定(1857-1928)擔任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場長,培育咖啡種苗成功。當時在台東,花蓮豐田、吉野、林田等移民村普遍種植。

   為運用北回歸線氣候資源,1917年在位於嘉義公園旁的園藝試驗場(嘉義農試分所前身)延續田代安定技師的研究,並於嘉義阿里山,雲林荷苞山、華山,南投的北海道大學實驗林場積極種植阿拉比卡樹種,正式成為台灣咖啡樹研發推廣基地。

    日本咖啡界聞人:柴田文次來台跟進,1933年到嘉義及台東設立“木村珈琲農場”,咖啡樹遍及花蓮瑞穗,台東森永,嘉義中埔、番路、紅毛埤,台南東山等地。

    戰後嘉義農試分所接收果樹種原,據1950年文獻,當時保存日治品種13種及新徵1種,合計14種,是台灣咖啡樹種的研發基礎。近百年來,嘉義農業試驗機構之台籍、日籍兩國若干世代的研究員持續接棒研究,默默耕耘,對台灣農業經濟貢獻良多。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