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椰子樹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蔡榮順

    熱帶地區常見椰子樹,在17世紀荷蘭人殖民之前,台灣南部和東部就有椰子樹。當時對原住民而言,椰子樹不只是飲食和編織用途,還有更特殊的重要象徵。

    和台灣同屬南島語族的關島,在旗幟、徽章圖案中有一棵椰子樹,因為關島原住民將椰子樹視為生命之樹。馬來西亞則在大寶森節儀式,有擲椰子驅走惡靈的傳統。台灣南部平埔族認為椰子樹象徵祖先的權利和財產。

    1635.12.18.麻豆社歸順荷蘭人所簽署的7條款,其中第2條協議:麻豆社藉由交出椰子樹和檳榔樹苗,表示讓渡土地給荷蘭人。1636.2.4.搭加里揚、下淡水、搭樓、大木連等4個平埔族村社(都在今屏東),也比照麻豆協議交出椰子樹苗給荷蘭人。

    椰子樹的用途廣泛,椰漿可當果汁或燉飯、入菜、做椰餅;椰殼做為生活器皿,椰葉運用於編織。1900.2.3.日本學者鳥居龍藏調查屏東餉潭社,看到椰殼製成的杓子舀酒,留下文獻紀錄。台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典藏日治時期採集自布農族、排灣族、卑南族、阿美族、達悟等族使用的小匙,係利用椰殼的弧度製成。而達悟族將椰殼製成帽子或汲水壺,纖維是編織素材,可做成水壺套,以及椰鬚禮笠,運用最多元。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