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夜晴雨可照相的寫真館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董事長 蔡榮順

    還沒有電燈時期,台中的林寫真館2樓屋頂設計可開天窗,採光供室內拍照。後來有電力的相館,隨時能室內拍攝,宣傳語為:晝夜晴雨攝影。

    台灣早期攝影情形,黃明川大導演在1987年發表“台灣攝影史簡論”有精彩論述。日治初期大都戶外寫真,例如針對景觀、山林、原住民異俗、官方政策宣傳等照片。

    寫真館起初主要由日本人開設。在日本有專門研究攝影的學校,台灣有人去就讀;也有當學徒向日本師傅學藝。據稱台灣人開的寫真館最早是1901年施強在鹿港的“二我寫真館”,1904年林草在台中開設“林寫真館”。

    1920年代台灣各城市的寫真館激增,以嘉義市為例,1912年前田耕作在嘉義廳署旁開設前田寫真館,1914年陳謙臣在東市場後街開設謙臣寫真館(後來改名為陳寫真館)。1920年代嘉義市的寫真館超過10家,其中台籍有蘇茂林(嘉義電氣寫真)、黃進(江夏寫真)、方慶綿(新高寫真)。昭和年代又有施英三(巴里寫真)、陳溪水(銀影寫真)...加入行列。

    當時攝影器材昂貴,有“一部相機換一甲水田”之說。拍攝一組(3張)3吋照片需花費1圓,而工人月薪只15圓。對照目前數位攝影,現今真是好福氣!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