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族的寶玉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董事長 蔡榮順

    17世紀初期,歐洲盛傳福爾摩沙台灣是黃金之島,荷蘭殖民時期多次派軍從南台灣經瑯嶠前往台東、花蓮淘金。20世紀中期,同樣於花、東地區,在更早年代的南島語族聚落遺址,出土大量珍貴玉器、玉材,造成轟動。

    日治時代日本人在花蓮荖腦山(壽豐鄉豐田村)開採石綿時有發現玉,但未加重視。據“寶島奇玉記”作者記述,1929年博物學者鹿野忠雄在豐田玉礦區周邊遺址調查與試掘,發現該地為“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圓形旋截玉廢料遺址”。此外在台東卑南遺址,也發現大量玉器,年代約2000多年前。

    玉礦主要有2類,包括輝玉(如緬甸的翡翠)及閃玉(如台灣的豐田玉)。據學者洪曉純研究,全球閃玉礦源有限,且玉料色澤、亮度、組織、成分不同。台灣豐田玉和石綿共生,屬綠色閃玉。1960年代學界發表確認豐田玉的價值,帶動開發及產業盛極一時。1970年代受到進口玉器削價競爭,台灣玉產業逐漸沒落。

    台灣閃玉曾普遍融入南島語族家庭與生活中,精品且成為家傳寶物。目前豐田玉礦區周邊的大型玉器製造遺址已公告為“支亞干(萬榮、平林)遺址”。而當年豐田玉曾隨南島語族的商業貿易、部落交流、移民遷徙等因素,不只流通於台灣南北各地,如台北圓山、彰化牛埔...,也出現在東南亞、大洋洲,此現象是否能意謂為南島語族遷徙路徑之物證,值得研究。

(本文部分資料參考“寶島奇玉記”一書,陳歆怡撰文,顏松柏攝影,經典雜誌、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出版)。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