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月圓日的二三事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蔡榮順

    早期缺乏光源,許多原住民選擇月圓日舉辦節慶,如果活動延續至夜間,可在皎潔月光下歌舞及暢飲。近400年前荷蘭殖民台灣時,選擇月圓日前後幾天召開地方會議,以方便來自遠地的原住民長老在月光下徒步返回部落。

    為了稍體驗情境,我在某月圓夜,置身於無人居住、也無路燈的沿山區域,全然漆黑籠罩,只藉由月光看到眼前樹木與小徑。當時感受到月亮的重要及價值,月光不只能指引前進的道路,更是昏暗時段顯現充滿生機與希望的象徵,難怪全球許多族群崇拜月亮,奉為月神。

    農曆15日,許多月份的月圓日,被漢人指定為民俗日,尤其815中秋節,神話傳說流傳千百年,包括嫦娥偷吃不死藥之後奔月;吳剛未能悟道而在月亮裡不停砍伐桂樹;兔子則反複搗藥,修煉淬礪。例如台灣交趾陶祖師洪坤福的第三代弟子蘇衛吉(松壽)將嫦娥、兔子、月亮等元素組創的交趾陶作品,象徵中秋節慶。

    古代文人詩詞描述中秋節,創作不少月亮的同義異名,例如:老兔、玉兔、銀丸、銀蟾、桂輪、晶盤、方暉...,都是指稱月亮的異名。

    中秋夜晚月亮圓又亮,讓人聯想到團圓。但對遠行異鄉遊子,月亮成為思鄉之愁的標的物,有云:“古來將月做愁的,推月下來愁始休”。(“愁的”意思指思愁的目標物)。後來遊子又有歇後語:“八月十五捉個兔子”----有你過節,無你也過節。

         (中秋佳節輕鬆聊,祝中秋節快樂!)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