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聚落在仁義潭底

           撰文:金龍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蔡榮順

    時間讓歷史記憶斷裂;藉由田野調查,尋回歷史記憶。

    許多人工水庫興建前,先將居民向外遷徙。以仁義潭為例,原是民眾生活棲息地成為淹沒區,超過200年歷史的聚落、住家、農作土地,如今全部消失在潭底。

    仁義潭位於嘉義番路鄉內甕村,早期是鄒族的生活領域,清乾隆年間蕭姓族人進入拓墾,後來陸續有林、劉姓的血緣小型集村。1979年籌建仁義潭水庫,內甕村的口甕、甕底、過山仔、黃目子腳等散村範圍劃入淹沒區,庄內所有居民、內甕國小、福安宮、正德寺、土地公廟全部遷移高處或外地。

    其中,主祀觀世音菩薩的正德寺遷往高處,和“石頭公”信仰為鄰,當時廟地由地方士紳劉明泉捐獻。劉家耆老劉田村表示,正德寺的神佛很靈驗,自己會找有緣人前來捐款建廟,節慶自有人奉獻布袋戲、歌仔戲。

    最近枯水期,古早聚落遺址浮現,凸出於水庫中央的嶺脊就是當年的“過山仔”散村所在。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