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早期歐洲人對台灣平埔族的描述

 

17世紀衛匡國的說法

    長駐大明國的義大利耶穌會士:衛匡國於1655年在荷蘭會見地圖出版界龍頭的Blaeu(布勞)家族,促成《中國新圖》一書,此地圖繪本包含台灣,附記文字也談到平埔族。《中國新圖》書籍封面設計富知識性和藝術性; 有一位巨人推開大門,多位小天使在地球模型上使用天文儀器測量,象徵400年前大航海時代掀開地球神祕面紗 ,及探索世界地理,包括福爾摩沙(台灣)在內。

    衛匡國(Maritino Martini)1643進入中國,由於明朝地圖未將台灣列入,衛匡國特別幫福爾摩沙寫介紹文: 福爾摩沙島約位於北半球2125度之間,島上的人很粗壯,體型强健,他們不耕種超過自己所需的農作,獵取四處遊走的豐富鹿隻。每個村落會襲擊其他村落,對於外人沒有敵意,除非他們被人欺負。如果發現喜愛之物,會如同孩童般的乞求,如果有人送他們一點東西,他們立刻感到滿足。能機敏地使用弓箭


1648年德國士兵的描寫

    1648~1650 德國士兵Schmalkaden(司馬爾卡頓)在台灣担任土地測量員,其手稿《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寫到福爾摩沙。

    司馬爾卡頓於1648.4.28.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搭船,48天後在船上望見福爾摩沙島,每人獲飲1杯燒酒慶祝,619日登陸,727日轉任土地測量員。

    書中描寫說,當地人叫福爾摩沙島為Pecan(北港),南方大村落有麻豆、蕭壠、魍港(WangKan)、諸羅山、下淡水,北方蛤仔難(Cabelang,即噶瑪蘭),住著純潔善良的平埔族,虎尾壠環境特殊,荷蘭人在該處易生皮膚病,水土不服。有各式各樣野生動物,特別是大量的鹿,體型比歐洲小,但比歐洲肥碩,常常可看見50隻以上的鹿成群而行;河魚和海魚豐富,時節一到,可以一口氣用網捕獲上千隻鯔魚和馬鮫魚。

    福爾摩沙在23.5度北回歸線上。《東西印度驚奇旅行記》、《中國新圖》、《東西印度海圖彙編》等出版書籍地圖,都以北回歸線做為共通的地理識別。


1704年偽書竟成為暢銷書

    300年前,一位自稱是台灣原住民G.Psalmamaazaar(沙曼那拿)以拉丁文撰書《An historical and geographical description of Formosa(福爾摩沙的描述),專人譯成英文在英國出版,被視為福爾摩沙島的志書,並陸續發行法文、荷文翻譯版,各版暢銷再印56刷,轟動全歐洲。

    該書描述台灣地理、歷史、宗教、禮俗、容貌服飾、食物、醫療、語言、樂器歌曲。其中的歷史篇說:15世紀中國舉兵入侵福爾摩沙,統治台灣達70年,之後被島民逐出; 後來日本以類似"木馬屠城記"策略,攻佔台灣(撰書時為日本佔領期)

    該書內容有許多歷史破碇及不可置信的驚奇,有人質疑是偽書,但作者在再版時寫序,逐一針對25個疑問加以詭辯,用50多個精彩理由答覆,似乎能說服一般人,書本繼續風行歐洲20多年。作者(1679~1763)到了晚年才公開承認自己來自法國,却謊稱是台灣人;也承認此書係虛構,只參考第一位來台傳教的荷蘭牧師Candidius(甘治士)文章,加以組合、想像、虛構而成。

    從史地文獻而言,當時歐洲大衆被騙了; 若以宣傳、促銷神秘且迷人的福爾摩沙角度,有成效。如果視為小說作品,則不能算失敗,因為小說創作脫離不了簡化真實、誇張、擴大、想像與虛構;重要的是作者撰寫一段不為人知且滿足大衆好奇心的故事"。畢竟文學小說不同於歷史,歷史也非文學小說。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