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太平船、太平祠、太平橋         蔡榮順撰文

    嘉義市維新路舊嘉義監獄對面的太平祠,主祀有應公,另有萬善爺牌位合祀。從祭祀歷史而言,太平祠始設於乾隆年間,已歷二百餘年,是嘉義市少數仍存的古廟之一,能見證清代嘉義城的發展。

    太平祠的設置源自清代[太平船]制度,屬台灣移墾社會特有的措施。中國人有生於斯、死於斯"的傳統鄉土觀念, 落葉歸根、歸葬故鄉的習俗,清代來自大陸的戌台官兵及商賈民人死亡後,或就地入葬,或將棺骸暫時寄停厲壇,期待魂歸故里。

    乾隆24(1759)台灣知縣夏瑚發現厲壇停柩日多,時間也太久而不易處理,乃擬訂[安排太平船"專船運返、運柩赴廈門認領、爾後每年3月依例辦理]之方案,報請台、廈二防廳定議舉行,一時傳為善政。

    嘉義市為諸羅縣治所在,來台文武官員、兵士及移民者死亡,棺槥暫寄頓於邑厲壇(今地藏庵)。乾隆25年,諸羅知縣李倓在邑厲壇旁修建佛堂,可能在此時期,一併設置太平祠,以祀候搭乘太平船"的靈柩,及因故未能上船的靈骨。

    洽聘帆船執行一航次"太平船"任務,載運靈柩與骨罐返廈門,船户多視為畏途,且地方官吏亦不暇問及,導致"太平船"停運約10年。至道光、咸豐年間,擔任[台灣道]的徐宗幹為解決船隻難聘問題,以行政命令〈會鎮請設太平船裝載兵骸並運送馬匹議〉,令飭仿官運義渡之法,訂定"太平船"裝運之具體方案,"太平船"又恢復作業,民間譽為德政。

    嘉義在地人士對太平祠建置年代有另一說詞: [本祠建於咸豊年間,歷史悠久],判係台灣道徐宗幹令飭恢復"太平船"運送,太平祠重新整修使用的時代背景印象。

    太平祠位於舊水道旁,方便帆船輸運交通;水道附近有跨越水域的橋樑,名曰"太平橋"。目前在太平祠內留存道光15(1835)[重修太平橋捐題碑記],印證道、咸年間因應徐宗幹的善政,進行太平祠以及太平橋的整修。

    重修太平橋碑為砂岩材質,現放置廟前左壁;原碑無題,額刻[太平橋] 三字,邊框花飾;尺寸:75公分、橫56公分。

 

arrow
arrow

    蔡榮順(草地老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